【开栏语】为全面总结全县“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取得的发展成就,系统化推介县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确定的“一核两带三区”区域布局、“一体系三驱动”产业布局落实举措和“十四五”发展思路及重点,从2021年3月1日开始,县委办、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辉煌十三五•奋进十四五•筑梦新竹山——竹山县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系列大型主题宣传,以在全社会引起共鸣、推动共识、形成共振,激发奋进“十四五”的强大正能量。敬请关注。
辉煌十三五•奋进十四五•筑梦新竹山
——竹山县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33)
守护堵河源头留住绿水青山
保护区简介
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2003年8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竹山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南部山区,是堵河东源头,与神农架国家公园、湖北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与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望,属于国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全县95%以上的物种基因资源,涵养着2.5亿立方米水源,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堵河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7173公顷,位居全省第二,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区内有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50个群系,维管束植物2443种,陆生脊椎动物344种,鱼类32种,昆虫1456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且集中,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26种,国家珍贵树种18种,中国红色名录植物3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植物17种,竹山特有植物2种;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66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40种。
黑熊
“十三五”期间,堵河源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一核两带三区”空间布局和“一体系三驱动”产业布局,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团结奋斗、克难攻坚,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推进有力,为生态竹山、美丽竹山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1.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方针,提请县政府出台《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联合官渡镇、柳林乡制定出台《关于对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森林防灭火)实行网格化管理的通知》,在保护区设立2个一级网格(局乡),15个二级网格(站、村),207个三级网格(兼职管护员、生态协管员),1985个四级网络(农户),按照“一张图、一张网、一个标准”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区内自然资源和7980人常住人口实行“全方位、无死角、包山头、包户头、包人头”规范化管理。强化管理的同时,按照“不放过、不漏过”的原则,主动出击严厉打击乱捕乱猎、滥采滥伐等违规违法行为,并联合森林公安、林业、环保、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多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持续保持高压震慑。“十三五”期间,共办理各类林业行政案件230余件,处理290余人次;制止违法行为100余起,收缴野生动物活体10余只放归大自然;继续保持自保护区成立以来无重大森林火灾、无重大涉林违法案件记录。
楠木资源调查
2.统筹绿色发展,民生福祉大为改善。落实惠民政策,积极争取天保(生态公益林)提标扩面,补偿面积由最初的4.2万亩扩大至2020年的61.7万亩、实现了保护区有林地全覆盖,补偿资金由每年的32万余元增加至900余万元,同时结合精准扶贫积极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仅2020年就有300名群众(含贫困户)享受生态护林员政策。推进产业升级,在保护区内全面推广烟叶以煤(电)代柴烘烤技术和烟杆回收利用,年节约木材近3万立方;积极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在保护区内开展红豆杉无性繁育和大鲵繁育技术研究,并逐步向农户推广;大力引导区内农民利用高山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养蜂户160余户,发展中药材、林果近万亩。培育新兴产业,按照“不砍树、不挖山、不填河、不大兴土木”原则,配合当地政府对保护区实验区范围优质生态旅游板块、节点、线路、设施、服务等进行总体规划,打造了百里河、松树岭、神农洞、铜鼓峡漂流等生态旅游项目,培植一批民宿、农家乐、农产品加工作坊、手工艺品作坊等市场主体,大批群众“吃上旅游饭”,形成“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竹山实践。
3.强化项目支撑,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完成了中央投资1650万元的保护区规范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5个管理站、5个管护点、4个哨卡全部投入使用,通往保护区各管理站、点、卡的2条干道36公里、2条支道19公里和7条巡护步道33公里全部贯通,栽植界碑13个、界桩250块、标示牌100块、防火警示牌50块、大中型宣传牌56块,添置巡护摩托5台、巡护艇1艘、无人机5台,新建防火物资库5个,配置一批监测、办公、防火设备,为堵河源保护区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争取省林业局信息化建设和能力建设项目,在百里河口、蒲溪桥等建成28个野外视频监控系统、11处卡口语音警示和3处“防火码”等监控设施,实现关键区域全天候实时监控,为执法监管、森林防灭火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认真谋划“十四五”开局,高质量编制堵河源管理局“十四五”规划,包装防灾减灾、管理巡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智慧保护区五大类项目,总投资2个多亿,已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项目库。
4.推进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取得实效。联合专业院校在保护区内建立了大样地2个,动物监测样线2条,气象监测站5个,有害生物监测样地3个,强化科研监测基础。加快推进红外相机监测工作,累计投放红外像机458台次,拍摄图片30000多张、视频10000多个,发现了一批动植物保护区新记录种,监测到的黑熊视频影像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多个监测成果登录央视《秘境之眼》栏目。加大科普宣教力度,通过开展“生态课堂”进校园、“您祭祖我送花”等主题活动,“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日”等专题宣传,生态保护政策法律“宣教月”集中宣教,入山巡林、入村巡事、入院巡户“三入”和生态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村(组)“四进”常态化宣传,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家园创建等政策措施深入人心,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累计出动宣传车65台次,举办各类专题宣传活动30余场次,开展专题授课50余课时,制作发放宣传图册1500余套,在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湖北日报、十堰日报、今日竹山等媒体刊载宣传报道200余篇。
5.实施区域合作,联保联防深化巩固。与神农架国家公园、大九湖镇和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订联保联防协议书,定期互访并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处置工作机制,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火、打击犯罪等工作。加入由神农架国家公园发起的“鄂西渝东毗邻自然保护地联盟”,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实施、务实推进人员培训,实现互学互助、共同提高。2020年,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我县成功举办了“鄂西渝东毗邻自然保护地联盟”第三届会议,与神农架国家公园等周边6个自然保护地达成“合作共商、资源共管、安全共建、信息共享”共识,进一步展示了竹山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知名度。
6.全力以赴整改,环境问题实现“清零”。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的精神,对突出环境问题照单全收、全力以赴推进整改。截止目前,“绿盾行动”反馈堵河源保护区118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3个无需整改),其中109个问题已验收销号,6个问题正按程序申报销号。整改期间,县委、县政府筹资1个多亿对堵河源保护区缓冲区、核心区7座水电站永久关停拆除(拦河坝、发电机组、配电柜、低压室、高压室、中控室、升压站、上网线路已全部拆除到位),对实验区10座小水电站全面整改(开展生态流监测等),并对电站库区裸露地段实施了人工造林生态修复。同时,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在保护区实施“见缝补植、见地复绿”工程,大力推进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项目,深入开展道路绿化、山体绿化、庭院绿化、景观绿化、园区绿化、河堤绿化“六绿”工程,扎实推进“河(湖)长制”,持续巩固生态修复成果,保护区内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Ⅰ类标准。
紫薇树
7.推进区划调整,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按照“面积不减少、强度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原则,在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过程中,积极向上争取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实现群众生活发展空间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拓展双重目标,目前调整方案已进入国家审查程序。结合功能区划调整积极争取洪大路(柳林乡洪坪—神农架大九湖)改扩建工程,助推路网结构优化、巩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森林防火和灾害救援能力。抢抓重点水利设施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累计将656户2713余人搬出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进一步拓展了群众生产、生活、就业空间。
生态保护是千年大计,持续发展是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美丽家园”。“十四五”期间,堵河源管理局将进一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历史机遇,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目标,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奋力推进保护区事业提档升级,致力将堵河源打造成为示范保护区。(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