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5月24日,得胜法庭法官带着国徽、拉起横幅,在茶厂村的一处农家小院内进行“巡回审判”,两张桌子,四把椅子,简陋的法庭将原本严肃的庭审活动搬到百姓家门口,一起并不复杂但对立情绪严重的案子在家里就近化解。
“辛辛苦苦积攒的1万元借给对方,我不知道要了多少次都没要到,感谢法庭同志到我家里来开庭,昨天审理今天就拿到了钱。”
原告陈某双眼自幼失明,后因意外腿脚残疾,被评为精准扶贫户,命运的打击并没有让他屈服。他想方设法自谋生路积攒了一部分钱,同村村民王某因建房困难向其借款1万元周转使用,没想到一借却多年索要未果,在法庭的帮助下从开庭审理到拿到钱就用了一天的时间,他内心感激不已。
本案之所以进村开庭,主要是双方有个“心结”未打开,存在法律认知上的“盲点”。2016年王某借这笔钱时以自建房为由出具了一张借条,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1万元用于替他人偿还信用卡,自认为本人即未使用就不应该偿还,陈某应向实际使用者主张权利。庭审过程中,办案法官胡克文在查明的案件事实基础上,向被告耐心细致地讲解了法条背后的法律关系,明确了其应当承担及时偿还借款的违约责任以及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最终,王某恍然大悟,对拖欠欠款的行为向原告表达了深深地歉意,并和原告握手言和达成了分期履行的调解协议。“这个案件从开始的对立情绪严重到最后调解成功,主要是双方心气顺了,心结打开了,矛盾从根上得到了化解”承办法官胡克文介绍到。
就借名贷款、担保人的担保责任、损害赔偿等身边多发的法律问题,办案法官现场做出了解答,现场围观的群众纷纷表示接受了教育。“以前在电视上才能看到,今天在我们村的院子真正看到法官审理案子,也让我们老百姓明白了法律到底是啥。”旁听完审理的村民孙某连声称赞到。
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开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将“坐堂审案”变为“送法上门”,零距离面对群众,用接地气、能听懂的话语,把冰冷的法条变为解决群众身边矛盾的处理指南,不让偏远落后地区成为“法治缺失的最后一公里”,不让贫困弱势群体成为“法治光辉照射的孤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既有力度更有温度。(魏秘 方敏 袁伟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