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乡地处竹山县南部,距县城24公里,版图面积156平方千米,辖8个村。水资源丰富,全乡山场广阔,气候适宜,生态良好是发展特色产业“竹产业”的最佳之地。深河乡现有竹林4.763万亩,其中野生竹林面积4.612万亩,人工竹林0.151万亩,分布在全乡8个村。
近年来,深河乡科学利用现有竹资源,创新方式发展竹产业,由乡党委政府牵头对全乡范围内的竹资源进行摸底,并深入调研竹资源对乡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制定出符合本乡实际的竹产业发展蓝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原生态竹林管护力度,新建经济竹林,计划在未来5年内,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家,围绕绿色食品、生活用品、工艺品等新式,形成以竹产业为主导的竹制品开发、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转移本地劳动力从事竹产业人员达500人以上,稳定脱贫人口达1000人以上。
一、发展竹产业现有举措
1.坚持党委领导。在新建经济竹林过程中,深河乡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一核两区三驱动”战略和“1115”产业体系,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全业态融合发展竹产业,把竹产业打造成绿色、富民、强县产业”的要求上来,集中乡林业、农业等专业力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召开动员大会、村组院坝群众会的形式,推动形成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2.坚持因地制宜。选好地块,主要在潘口水库周边、三深路、井双环库路沿线、集镇、集中安置点等交通便利的区域,选择荒地、荒山、灌丛地、疏林地作为栽竹地块。清理芦苇丛、荆棘带200余亩,利用机械对100余亩地块进行平整,对20余亩薄弱地块适度补充土壤。选优品种,根据气候、土壤等条件因素,选择本地原生竹种,大力栽植山竹、斑竹、金竹、水竹、楠竹等大中径种竹。
3.坚持科学标准。种竹全部从本乡境内采挖,每株竹种达到眉径4公分、竹鞭来鞭30公分去边40公分、3至5盘竹枝的标准。按照“规划、整地、挖窝、栽植(补植)、验收、抚育”程序,强化竹产业发展的环节管理。乡村组织人员对各环节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环节。
4.坚持示范带动。以村为作战单元,按照“政府规划引导,群众自主造林,市场主体带动,兼顾工程造林”原则,充分发挥产业引领、政策激励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动全民栽竹、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公岗人员示范作用,提高造林标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工程造林、精深加工;带动群众参与,建立落实种、管、用责任利益机制。
5.坚持建管并重。在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边缘户中选择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198名人员,将其纳入公益性专职造林员岗位。用好用活造林员,针对近期持续干燥天气,各村每月定期组织造林员对新建竹林浇水、培土、防害,确保建成一块,成林一块。制定出抓好原生态竹林管护,发挥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拓宽竹产业链条,选取交通条件便利、成林连片的竹林,以村为单位,发动生态造林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定期对竹林进行梳理,清除竹林内的灌木、老竹,提升老旧竹林的出笋率,让原生态竹林面积不断扩大、竹林品质不断提升。
6、坚持科学新建竹林。为寻求竹产业发展新突破,奠定综合开发利用竹资源、扩大经济效益的基础,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深河乡坚持以经济为导向、以生态为底色、以综合利用为远谋,及时制定出新建经济竹林的目标,全乡拟定3—5年发展竹林基地4000亩。目前正有序推进,其中2020年秋发展736亩,2021年春栽植500亩,春季已栽植400亩。
二、发展竹产业取得成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长期以来,科学合理的春采竹笋、冬伐山竹成了当地群众增收的传统方式。2020年春季,深河乡秦家村山野菜加工厂共收购鲜竹笋60余万斤,加工笋干4万斤,实现集体收入15万元,2021年4月中旬至25日,全乡累计收购鲜竹笋20万斤,目前仍在紧张有序收购中,为开发利用竹资源,实现经济效益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20年,深河乡已全部完成秋季经济竹林建设707亩(含林场新建300亩)任务,茅坝村竹产品加工厂正开工建设,冬季原生态竹林管护多次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并有序推进。
2021年党政主要负责人带队赴河南成功引进“竹膳房专业合作社”开发以竹笋为主的山野菜加工产品,为竹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竹产业面临的困难
1、交通“瓶颈”未打通。全乡山竹资源虽然丰富,但万亩山竹均分布边远地段,采竹笋、伐山竹主要靠“肩驼背扛”,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步行和转运上。同时受交通制约,秦家、麻线、青龙、两道等村80%以上亟待疏林管理的成片竹林无法进行,造成近年山竹林面积有减小趋势。交通“瓶颈”明显成为约束深河乡山竹资源开发及竹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2、竹资源开发利用单一。仅限于“采竹笋,砍山竹”,传统竹器及工艺品编制几乎全部遗忘。目前深河乡山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初级传统状态,春季采竹笋仅限于餐桌舌尖,秋季伐山竹仅限于卖苦力变钱“零花儿”。低水平原始“开发”不仅破坏生态,很可能使群众对竹产业发展质疑,认为没大意义和必要。
3、竹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竹产业发展规划尚处起步阶段。深河乡竹资源初级开发与利用历史悠久,但以前只是群众自发粗放式采、伐利用,如何引导群众对本乡现有竹资源有序开发与管理,如何规划好、发展好深河乡当前和以后竹产业,已是当前深河乡必须破译的首要课题。
四、发展竹产业的建议
1.在山竹笋较密集区修建采笋便道,配套完善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可参考云南省镇雄县做法(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2020-17期),在竹林密集连片区域,修建采笋、采伐成竹便道。实现“一头连家门,一头连竹林”。便于春季群众能最快最大限度的将山间鲜笋采运出来,秋季能及时“砍大留小、砍密留稀、砍劣留优”悉心管护自家竹林,让当地竹资源及时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利用与恢复保护。
2.成立规范的竹产业合作社,开发与发展竹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合作社带动,采取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包保责任书:包技术、包产量、包质量、包回收。系列措施极大激发广大农户参与激情,吸收农民为主体的民间资本,入股分红,让社员真正尝甜头,激发大众创业氛围。能人带头,专业经营,让竹产业做大多强。
3.巧用“微商”、“抖音”等现代销售平台,让竹产品插上翅膀。加强培训,借助用好电商营销,鼓励农户实现网络化采购和销售。竹产业合作社充分利用网上销售手段,让山里的竹笋、香椿、葛花、蕨菜成为外地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家常放心菜。让深河乡竹篾制品成为山里人的“文化名片”。
4.巩固现有传统产品项目,开发系列竹制精细产品,变竹笋传统分散加工为集中统一科学粗加工。针对当地群众每年春季进山采笋高峰时段,山野菜加工合作社加大收购力度,按具备资质客商要求标准统一粗加工。针对秋季群众采伐山竹季节,大力宣传科学开发资源的重要性和相关要求。同时,不断摸索出竹篾制品,如传统的竹篓、竹筐等加大政策信息服务,为致富能人提供绿色通道。采取全村所有党员干部采取“点对点”政策信息服务上门等做法尽可能对全村所有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予以帮助,搞好优质服务。党员干部与全村群众之间形成“你安心创业增收,我用心服务上门”良好氛围。同时,村支两委还要积极向上争取各项对口帮扶资金,推强助弱,活筋造血,激活主观能动性。
5、激活竹文化氛围。开设竹篾匠兴趣班,吸收全县有一定篾匠和雕刻技艺的艺人成立社团,定期举办竹文化节展示技艺和产品,将技艺高超的艺人积极申报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对竹文化传承和发扬有一定贡献的组织给予奖励。
6.增加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抢抓深河乡纳入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态治理恢复等机遇,通过乡村振兴、植树植草绿化、改换新能源、滑坡体治理、流域治理、退捕禁捕、禁止采砂等有力措施,促推生态林保护、辖区水域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带动周边游客来深河乡游玩,同时也带动当地农耕文化、乡愁文化,以“竹”为媒让深河绿水青山逐渐成为群众脱贫致富、集体经济增长的金山银山。
(中共深河乡党委宣传委员、副乡长 夏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