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美丽乡村 绘就幸福画卷
——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村地处竹房城镇带核心区,紧临346国道,谷竹高速与在建的十巫高速在此交汇。全村版图面积2.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767.80亩,绿地面积494亩,耕地面积923亩,森林覆盖率88.2%,下辖6个村民小组249户1056人。村内建有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接纳11个村11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同步搬迁户。
近年来,小东川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支部为堡垒、以党员为先锋,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逐步打造了村在景中富、人在景中行的美丽示范乡村,顺利实现了向“富裕村”、“示范村”的蝶变。先后荣获“全国第七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全省首批“宜居村庄”、全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发展特色产业,为美丽乡村固根基。小东川村围绕“一库一河”发展思路,在苦桃河库区发展库区生态茶,在陈家河流域发展高山云雾茶,争取政策资金建设茶叶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引进龙头企业打造种植、生产、研发、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坚持园区承载、特色鲜明的思路,在安置点附近建设两大产业基地,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在东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食用菌基地,拓宽增收致富路径,借鉴农光互补模式,在食用菌基地建设光伏电站,着力解决易迁安置“三无人员”收入和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推行“市场主体+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将有意愿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能人大户进行绑定,充分利用闲置土地、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和入股分红,按照“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探索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新模式,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分头领办茶叶、中药材产业,村干部带头成立东桥老吊专业合作社,村“两委”成员兼任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创办村级大曲酒生产扶贫车间,依托百万袋食用菌基地、百亩“花海四季”观光农业采摘园,织袜、制鞋扶贫工厂,带动贫困劳力增加收入。
(二)改善人居环境,为美丽乡村添活力。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该村深入实施以“产业、绿色、卫生、洁净、亮化”和素质提升行动为主题的“5+1”行动,全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样板村”。一方面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契机,随湾就势建设安置区,全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积极吸纳其他群众同步搬迁,逐步完善水电路、宽带网络、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另一方面根据产业特色和群众需求,为本村群众“私人订制”实用技术的“培训套餐”,组织扶贫专场招聘会,开展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实用技术培训500余人次。
(三)聚焦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提品质。聚焦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和精神文明提升,打造集文化教育、休闲健身、道德讲堂、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村级十星级农民文化广场,重点突出农耕生态文明、道星文化、孝道文化等三大传统文明的弘扬、传播。结合竹山县“十星级”系列创建,扎实开展精神脱贫,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挖掘身边典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焕云、“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李茂华、“十堰市最美村官”陈善武等身边人物的模范作用,号召村民学典型、扬正气,做典型、传正能。聚焦“十星文化”,成立十星创建协会,打造星文化长廊,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十星好人家、好公婆、好邻居和“一诺三评创十星”活动。
二、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进小东川村,只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穿过村庄、一排排“庸派风格”的特色民居引人入胜、一片片美丽的花海让你驻足。沿着公路走去,你会发现村里的每一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村委会前的小河水质也变得清澈,村中的大树、竹林都得到了有效保护。临近公路的尽头,一户装修精致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在政府帮助下,我们把厕所都改建了,现在厕所贴了瓷砖、安装了卫浴,也有了干净的冲水设施。”说起改厕带来的新变化,村民肖坤满很是满意。
近年来,小东川村抢抓精准扶贫、‘5+1’行动、危房改造等系列机遇,逐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新建村级污水处理站2个、旅游公厕1个,改户厕76所,新增垃圾桶40个、垃圾车2辆,修建入院路2000米,河道整治800米,铺设污水管网1600米,安装路灯56盏、户太阳能灯197盏、监控摄像头4个,新建沼气池175口,沼气普及率达86%;村庄、道路、庭院、水体、公路线沿线全域绿化,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8.2%;完成110户楼房和140户平房改造工程,“秦楚”风格走廊逐步形成;村民们劳作之余在休闲场所参加文娱活动或健身锻炼,处处呈现出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先后被评为全省“宜居村庄”、全市“生态文明村”。
(二)百姓生活日渐富足。随着村织袜、制鞋2家扶贫工厂的建成投产,村内38名适龄妇女找到了就业门路。为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村党支部把精力集中到产业发展上,依托东川百万袋食用菌种植基地、小东川百亩“花海四季”观光农业采摘园、织袜制鞋扶贫车间、农产品扶贫小作坊,带动村内贫困劳力就地就近就业,基本实现了村内产业全覆盖,切实解决了全村400余人就业增收问题。到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5万元。
(三)乡风文明逐渐凸显。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摒弃陋习迫在眉睫。小东川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充分整合资金资源,建成集文化教育、休闲健身、道德讲堂、旅游观光一体的十星级农民文化广场,景观绿化及美化亮化附属建筑物一应俱全。通过开展十星文明创建,该村先后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焕云,“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李茂华,“十堰市最美村官”陈善武等一批优秀先进模范人物。通过感恩教育宣讲、村规民约约束,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三、经验启示
(一)把坚持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物质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乡村发展中人才要素逐渐缺失,村支两委后备力量、能人带动严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小东川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着力提升党员自身素质和党支部履职能力,强化政策宣传、创优发展环境,逐步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创业、外乡企业落地生根,采取村党员干部跟踪能人创业和包联企业的方式,有效帮助其协调解决创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二)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少数村民出现了“等、靠、要”的思想。为了扭转这种思想,调动脱贫群众致富信心,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小东川村侧重对村民的思想引领、观念的更新和行为引导,结合村情实际制定《红白喜事管理制度》、《文明习惯“十准十不准”》等行为规范制度,大力弘扬“九禁止九倡导”,扎实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通过召开院落会、小组会、感恩大会,讲述身边典型、感化身边人,大力弘扬社会美德、传承良好家风,进一步营造乡风文明氛围、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三)把维护平安稳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小东川村聚焦基层治理,大力推进法治文化进院落、法治宣传进家庭、法治知识进头脑、法律服务进村组行动,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充分发挥十星级法治文化广场和村级“法治文化体验馆”示范点作用,让广大村民在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学习法律知识,在闲散之余采取以观看社会法制频道、网上法纪知识学习、翻阅法律读本等形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以感恩教育大会、“12.4”国家宪法日、综治宣传月、公民道德日、科技活动周、安全生产宣传月等重要节点抓好普法宣讲工作。随着村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小东川村已呈现出一幅邻里和睦、家庭和睦、全村团结的“睦色和风”的美好画面。
美丽的小东川宛如竹房城镇带上一颗璀璨明珠,在实现脱贫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后时代,勤劳、勇敢的小东川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抢抓政策机遇、持续整改各方力量、持续改善社会民生,在乡村振兴新时代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和更幸福的生活。 (县农业农村局张斌、溢水镇张道一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