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双台乡罗家村王运英的善举故事
为了公婆老有所依,她带着公婆嫁人。为了救助危难中的孤寡病残老人,她视他们为家人,细心照料,医治伤病。她几十年如一日,孝老敬老,扶弱助残,用爱心撑起一个特殊的家。她叫王运英,家住双台乡罗家村一组。
一
1988年3月18日,王运英的丈夫黄政清,在生产队干活时不幸去世。公公黄明礼、婆婆陈光荣和王运英哭得死去活来。那时,公婆都年近70,王运英的大女儿9岁,小女儿才3岁。
黄明礼夫妇本来有两个孩子,大儿子黄政明1973年因公殉职,现在又失去黄政清。儿媳还年轻,肯定会改嫁,往后的日子怎么过!二老实在承受不了如此沉重打击,先后病倒在床。
时年29岁的王运英,失去丈夫后,不少关心她的人,劝她趁年轻再嫁个好人家,公婆交给生产队五保起来就是了。
善良的王运英,强忍亡夫之痛,安慰公婆:“请你们放心,我这辈子不会离开你们,我保证伺候你们一辈子!”
丈夫去逝后,家庭重负全压在王运英身上。上有体弱多病的公婆,下有年幼的孩子。她顾了农活,却误了家务;顾了家务,又耽误了农活,王运英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为了生计,王运英决定接受亲人的建议,重组家庭。但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丈夫必须认黄明礼、陈光荣为父母,要尽儿子孝道;二是倒插门来黄家一起生活。
王运英的善良和仁厚,深深感动了本村青年赵远兵,尽管他比王运英年小9岁,仍坚定不移与王运英走在了一起,并信守王运英提出的两个条件。
二
善良人家多善事。邻村有位艾石匠,久闻王运英一家厚道,一天赵远兵路过他家,已身患重病的艾石匠拉着赵远兵说:“王楚芝、张远福母子都是弱智,在我家里住了多年,我死后,想请你们帮忙照顾这娘俩,要不然,这母子无法生活下去。”
赵远兵将此事告诉王运英,王运英说,人家信任你,如真有那一天,就把她们接来我们养活吧。
1991年12月,艾石匠病逝。赵远兵将王楚芝母子接回家里。当时,王楚芝因长期眼病,已双目失明,王运英请来医生为她诊治,一边吃药、一边打针,加之生活上细心照料,两个月后,王楚芝眼疾渐渐好转,她慢慢看得见了,不再让人牵着走路。
王楚芝在王运英家无忧无虑生活了15年,于2006年去世,终年84岁。王楚芝的哑巴儿子张远福,1946年出生,2020年12月22日,笔者见到的张远福,已年满75岁,算一算,他已在王运英家生活了近30年。
三
王运英有位邻居叫郭启华,独自一人生活。2001年冬季,71岁的郭启华患病卧床不起。郭启华无儿无女,身边没有亲人,王运英夫妇轮换为郭启华煎药、送饭、烧火取暖。郭启华去逝后,王运英和丈夫牵头,按当地风俗,为郭启华举行了安葬仪式。
四
2012年11月的一天,赵远兵下地干活,发现一位老人躺在田里稻草上。时值深冬,稻草上已结满冰霜。赵远兵仔细端详呻吟的老人,认出是本村出走多年的汪世科。老人诉说,身体健康时,在外面帮人做小工,勉强混口饭吃。一个月前,不幸右腿摔成重伤,如今连站立就很困难,哪还能干活挣饭吃!汪世科因离开村子时间太久,原来住的土房早已倒塌,现在他回到村里,已无安身之处。
王运英让丈夫将汪世科扶回家里,腾出一间屋子,把汪世科安顿下来。随即,王运英请人用草药帮汪世科治疗腿伤。经过长时间用药,汪世科的腿伤逐渐好转,并慢慢能拄着拐杖独自行走。一晃3年多过去,汪世科在王运英一家人照料下,度过了他人生最艰难时期,同时也是他有生以来过得最安逸的一段日子,因为这几年,王运英一家让他衣食无忧。直到2016年,乡村干部将汪世科安排住进新建成的乡福利院。
2020年12月22日,笔者在双台乡福利院见到汪世科,提起王运英俩口子,汪世科感激不已:“好人啊!她们是好人啊!”
五
2013年5月,有一天王运英正忙着做饭,家里突然来了一位衣冠不整的男子,五、六十岁模样,听说话不是当地口音。问他是哪里人,他一会儿说是陕西的,一会儿又说是山西的。交谈中,他一会儿大声狂笑,一会儿又怒气冲冠。原来他是个精神病人,声称自己叫向士坤。到了午饭时候,王运英让他一起吃饭,本以为他吃罢饭后就会离开,不想他吃了这顿饭,就再也没想离开这个家。
王运英和丈夫劝向士坤回自己老家去,可怎么劝,他就是不走。因为得不到向士坤具体住址,无法与他家乡取得联系,王运英只好让向士坤暂留家中供养。到2020年底,向士坤在王运英家一住就是7年多时间,向士坤把这里当成了他自己的家。
黄明礼、陈光荣、王楚芝、张远福、郭启华、汪世科、向士坤,他们与王运英本没有丝毫血缘关系,除公婆外,其他连一点亲戚也沾不上,但王运英和丈夫几十年来的善举,温暖了他们的心。 (邵义龙 赵虎信)
王运英,62岁,住双台乡罗家村一组
王运英的丈夫赵远兵介绍当年他和妻子照顾郭启华的地方。
王楚芝的哑巴儿子张远福(图左)1946年出生,今年75岁,他在王运英家生活了近30年
提起王运英俩口子,汪世科(前一)感激不已:“好人啊!她们是好人啊!”
长期住在王运英家的向士坤(左)和张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