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提及迎东村,人们都知道这里自然条件差,是一个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地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饱受“行路难”之苦和遭遇“撤点并校”导致孩子“上学难”的双重煎熬下,村里很多年轻人毅然决然地选择携家带口外出谋生,甘成凡就是其中的一员。
生于穷乡僻壤又长在积贫积弱家庭里的甘成凡,还没读完初中就被迫辍学,先后辗转天津、河北等地靠打工补贴家用,年年过着举债的日子。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为此而对他产生怜悯之心,2008年初冬,他被确诊为患有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血友病。高额的手术费对这个贫寒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得知血友病不会影响生命后,他不顾众人的反对,短暂的休养后,选择南下广州继续打工。2013年因手术置换的人工髋关节出现问题,甘成凡被迫中断打工生涯返回老家,此时的他近乎瘫痪。
早年阅读的《霍金传》也对他产生了巨大鼓舞,他觉得人只要还有一口气息,就得坚强地活下去,“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霍金的经典名言时时荡在耳畔,“好好活着”的念头在他心中日渐坚定起来。从此,他依靠协步椅进行自我疗愈,每天承受着关节内针扎般的疼痛,顽强地进行体能锻炼,定期采用输注人凝血因子Ⅷ治疗血友病。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康复锻炼,他终于可以拄着双拐走路了。
考虑到甘成凡一家三口均患病,2014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享受易地扶贫搬迁、“985”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及低保、残疾人两补等帮扶措施,甘成凡一家的生活处境才稍稍得到改善。但生性倔强的甘成凡并不满足这种“得过且安”的平庸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了他准备大干一场的信念,在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脱贫“处方”——发展养殖产业。
迎东村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腹地,拥有广袤的山场,人均山林几十亩,甘成凡认为在生态养殖上“做文章”。
2016年仲夏,在扶贫贴息贷款和残疾人创业扶持“双百工程”的扶持下,甘成凡率先建起了100㎡的土鸡养殖场,内设孵化室、雏鸡室和育成室,附近50亩林地也同步开辟成养殖区。为了弥补文化知识水平不足,甘成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闲暇时间,刻苦研学养殖技术,并积极参加县畜牧部门组织的畜禽养殖培训班。此外,为了积累丰富的养殖实践经验,甘成凡四处联络土鸡养殖专业户,亲自登门请教学习,颇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天道酬勤,在他的潜心钻研下,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土鸡养殖的各种技术要领,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指导实践。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甘成凡的土鸡出雏率和成活率都大幅提升,当年出售商品鸡500多只获利5000多元。此外,他还积极从事山羊养殖,不到两年的时间,由初始的10余头发展最多时存栏80余头,一举晋级为当地的养殖专业大户。
2017年,迎来了甘成凡养殖事业的春天,他成功注册成立竹山县旭福家庭农场,以常年禽蛋孵化供应鸡苗为主,辐射带动本村及邻村100多户养殖土鸡。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电商培训,借助淘宝、微商等平台,将产品销售到县外,当年仅靠养殖业一项就增收近30000元。2018年,他销售鸡苗4000多只,商品鸡1000多只,存栏山羊50多头,年收入一举突破4万元。2019年春,迎东村在立足“以茶富民、以茶立村”的定位中高标准建设茶园500亩,甘成凡又不甘落后,率先完成了自家4亩耕地的茶园点播、套种和春季管护任务。
事业有成的甘成凡并没有就此放缓奋斗的步伐,幼年的穷苦经历让他对贫穷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自身虽然富裕了,但望着周边那些依旧苦苦挣扎在贫穷线边缘的乡里乡亲,甘成凡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谋划创建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带动本村残疾人抱团发展,共同增收,将村内的原生态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2017年4月,在竹山县文明办、竹山县残联联合开展“最美残疾人、最美助残人”评选活动中,甘成凡从全县各地推荐的35人中脱颖而出,获评“最美残疾人”。在第29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竹山县以“自强脱贫 助残共享”为主题,举办第29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启动仪式暨残疾人自强脱贫典型颁奖大会,甘成凡等11人获得“自强脱贫之星”荣誉称号。
一名患有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且无法正常行走的年轻人,以超人的毅力克服身体和生活的重重磨难,架着双拐执着前行。他用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的,乘着脱贫攻坚好政策的东风,依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即使拄着双拐,同样撑起了脱贫致富的梦。(县文明办 严耀琴 杜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