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功臣、退伍残疾军人王荫华
■ 苗东升
“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离现在已有20多年了,但当年那场景实在让我无法抹除记忆。”记者与王荫华谈起他当年参军往事时,他动情地说。
王荫华1983年10月入伍,1985年3月以过硬的军事技术,被济南军区某部抽调进入云南老山战区,后乘坐专列来到云南集训。为加大强化训练力度,武器装备弹药全部配发到各班,每件武器配弹1个基数,每名官兵配5日的干粮给养。 同时,部队进行“三分四定”、战前动员、政治学习、纪律教育等活动。他记得,当时几乎每天晚上都看那几部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战斗故事片,以激励军心。当年3月中旬,全团就进入边境老山战区。老山战区属亚热带丛林地,山高、林密、坡陡。平时,他们住的地方都是战士们自己动手修建的掩体也称猫耳洞,因这里浓雾天极多,降雨量大,简易的猫耳洞渗水塌方,晚上他们只好裹着雨衣在茅草上露天而宿,老山的蚊蠓咬得令人无法入睡,只好用衣服蒙住裸露的地方,通过袖管呼吸,将就睡下。在老山战斗2年时间里,整天身上衣服都湿漉漉的,被山风吹的直打颤。
1985年,越军仍然在不断侵扰我国边境,老山战区战事不断。9月23日,王荫华所在连接到团指挥部下达命令,进行拔点作战。他随连队出击作战,掩护三排捣毁敌屯兵洞。他说,第一次进行战斗,还有一点紧张,但看到班长机智勇敢、大胆诱敌,就忘掉了一切,端起冲锋枪向敌人开火,成功捣毁敌屯兵洞,毙敌13名。
王荫华说,在前线随时都有死亡危险。1985年底,他在一次外出侦察途中遭遇敌潜伏特工队,便与敌展开拼刺和肉搏,在拼刺中他的左手掌被敌人刺刀戳穿,但他仍然顽强拼搏,与大家一起将敌兵击毙。因作战勇敢,表现突出,荣立二等战功。
在老山前线,王荫华说,生活十分艰苦。前线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枯燥,几本图书、杂志被翻烂了,但仍然很抢手,内地的慰问品多数是学生寄来的慰问信和书籍,大嫂大娘们绣制的精美鞋垫,常被战士们一抢而光。当时,《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在部队经常传唱,深深地打动着前线战士们的心,成为战士们守卫南疆的动力。
多年来,那段历史成为王荫华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如今,王荫华在城区办起加工修理部,走自强自立之路。每年县民政部门来慰问他时,问他有什么困难,他总是笑着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没有什么要求。” (作者单位:县新闻办)